中醫院發展亟待破解七大難題

目前,影響中醫院發展的因素很多,但筆者認為,當前亟待破解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農耕文化影響頑強

中醫藥學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文化是在農業自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基礎上形成的,以家族為單位,以血緣為紐帶的小規模農耕現象為特徵。這一基因遺傳給中醫藥學後,主要反映為以家庭宗族為行醫單元,以祖傳庭訓為授受手段,維護本家(醫)道尊嚴,使中醫走上秘而不宣、門派林立、理論割據、學人相輕之路,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農耕文化意識,在當今特別是基層中醫院裡還大有市場:疏於會診,三級醫師查房難以形成制度,病案討論缺乏民主氣氛,學術上論資排輩等。

在現代化醫療技術已向集約化、多學科、多領域協同救治疾病方向邁進時,這些落後的文化理念卻把中醫院的發展步伐向後緊緊攥住。

理論更新緩慢

受「崇尚過去」的中醫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影響,中醫藥學強調從過去的醫學理論和醫療行為中引出現行的醫療依據,典型的表現是:理必《內經》、《難經》,法必《傷寒論》,藥必《本草經》。有反叛精神的吳鞠通在他的《溫病條辨》裡論述溫病時,也只能抬出醫聖張仲景的桂枝湯來打「頭陣」,採用「舊衣妝新人」的方法來減輕傳統「行規」形成的壓力。

幾千年來,中醫藥傳統理論指導中醫醫療實踐到如今,儘管典籍多如牛毛,自清至今,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的卻並不多見。中醫藥理論的老化,致使中醫藥學缺乏符合時代節拍的發展指導思想,中醫院的發展也就很難掙脫這種「尚古順舊」思維的羈絆,從而使中醫院在「傳統」與「現代」間踟躕不前,近現代西方醫藥學崛起後,這一現象顯得尤為突出。

現代科技手段難以應用

一是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他們對中醫藥的思維認識有自己的固定模式:理論上「陰陽五行」、診斷上只能是醫生主觀的「視、聽、嗅、觸」,製藥必然是「湯、罐、柴、灶」,藥形必定為「雜、多、黑、粗」,稍有現代色彩,即被認為非正宗中醫藥;二是中醫藥界的不少從業者,缺乏科研意識,對現代科技手段的認同度低,強烈的門閥意識,使中醫藥產出的科研成果難以推廣運用;三是現代科技手段應用時的指標,很難用中醫藥語言來描述,使用它既怕被病人說成「變味」,又恐同行斥為「叛逆」,只好束之高閣;四是有的現代科技手段和成果成本高,如小袋裝中藥配方顆粒,且不說其製作過程是否符合傳統炮製要求,單其價格就比同等中藥飲片貴一些,病人難以接受;五是有的現代中醫設備實用性不高,比如脈波描記器,無法準確對中醫脈學理論進行合理闡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中醫院的發展進程中,不僅需要中醫藥界跨越自身的許多障礙,還必須要有廣泛的民眾認同基礎,沒有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中醫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將無法推廣運用,中醫院的發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管理功能不到位

沒有規範和權威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醫院管理理論體系,各地對中醫院的管理,仍沿襲西醫藥學的管理原則來指導中醫院的管理實踐。管理系統不完善,政令難以到位,指揮系統不暢,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既懂中醫又懂現代醫學知識和管理知識的複合型人才,西醫領導中醫院的現象十分普遍。

管理的目的就在於通過整體把握,科學分解,組織綜合,使系統的整體效能大於各子系統效能的總和,即「管理出效益」。如果把中醫院置於有中醫藥特色的管理體系中去,中醫院的各子系統的功能反應,將會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產生加倍效應。反之,沒有一個健全、過硬的中醫藥體系管理團隊,中醫院就只能裹足不前。

中藥質量問題突出

道地藥材越來越少,代用品越來越多,假劣藥材充斥市場;人工家養藥材因追求高產而濫施化肥、農藥,致使中藥裡有害成分增加而藥用成分減少;中藥炮製手段粗製濫造,傳統炮製工藝正在消失,現代製藥手段違背了中藥炮製學原理的初衷;生態環境破壞,可供中藥資源逐漸減少,食品、輕工、機械等行業與中醫藥行業爭奪原源,使本來緊缺的中藥更趨短少;中藥種植缺乏整體規劃,時而過剩,造成濫市,時而供不應求,影響臨床用藥;種植成本增加,中藥價格攀升,新型急救中藥雖在臨床出現,但不少是幾倍或十數倍於同類西藥價格;絕大多數的常用中藥仍停留在「罐罐藥」水平上,服用極不方便。

「振興中醫,必先興藥」,中藥質量問題已影響到中醫的療效,中藥在使用上的繁瑣,讓病人「敬中醫而遠之」,使中醫失掉不少行之有效的功能。

理論與實踐脫節

以現行中醫院校教科書為例,其《方劑學》中所列方劑,真正能在內科臨床使用的比例較低。換言之,中醫藥基礎理論對中醫藥臨床學科的指導性不強,中醫也就有了「理論醫生」、「看病醫生」之說,口若懸河的醫生,不一定會患者盈門,而很多門庭若市的醫生常常是口辭謇訥。理論醫生的理論,缺乏必須的實踐依據,看病醫生的實踐經驗,上升不到具有指導性的理論高度,這幾乎成了中醫藥學術界的一大「特色」。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使二者均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理論成了空中樓閣,實踐好像無本之木,很多中醫藥絕活、絕招由於沒有理論作支撐,往往是「人逝經驗絕」。由於理論與實踐脫節,中醫院校學生對傳統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合理性、指導性越來越持質疑態度,中醫(院)陷入「羅生門事件」越來越頻繁,長此以往,青年中醫必定會對中醫藥事業喪失信心,中醫院的未來也就很難看到希望。

市場經濟挑戰

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市場調節的自發性,而市場調節主要通過價值規律、供求規律來實現。現在的中醫院依然家底薄,技術設備相對落後,不論是競爭實力還是競爭手段都無法與現代綜合醫院「抗衡」。實行市場經濟後,政府的政策取向,資金投放、指令下達越來越趨向於「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化」,以中醫院為代表的中醫藥事業想走靠政府扶持的路子將越來越窄。市場經濟雖然給中醫院發展提供了平台,同時也抽掉了扶持的枴杖,隨時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挑戰。

如何更新觀念,突出中醫藥特色,提高診治手段和臨床效驗,加強科學成果的技術轉化,提高中醫院臨床和管理工作科學化、現代化含量,取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是市場經濟向中醫院發展提出的嚴峻挑戰。解決好這些難題,中醫院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