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任督源自少林寺武術傷科

「小周天」功法早期並無「打通任督」之說。少林武術家創立「點穴致傷」法,即用一指禪功法「打通任督」,以救治被點穴致傷者。「打通任督」之說法繼以廣泛流傳。

自甘肅省衛生廳推廣「真氣運行」練功強身法以來,人們一直對「打通任督」予以關注。實際上,人體任督二脈都是通暢運行的,所謂的「真氣運行」實則為導引練功的「調氣法」。

「小周天」功法早期並無「打通任督」之說

這種氣功,最早有文字記載是晉朝葛洪的《抱朴子》一書,唐朝孫思邈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中較詳細介紹,稱為「調氣法」:「每旦夕,面晌午,展兩手於腳膝上,徐徐按捺肢節,即口吐濁氣,鼻引清氣。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後托,嗔目張口,叩齒、摩眼、押頭、拔耳、挽髮、放腰、咳嗽發,陽振動也。雙作只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振,數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禪觀之法,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項,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於氣海。須臾則自達於湧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捲曲,亦令床坐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便得三通、五通,則身體悅澤,面色光輝,須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羨,氣力強健,百病皆去。」

後世將此「調氣法」簡稱「氣功」,練得「一通」、「二通」者稱「小周天」,練得「三通」、「五通」稱「大周天」。

明朝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也述及「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可見,「小周天」練功法,古代也無「打通任督」之說。

「打通任督」源自跌打點穴治傷法。

  那麼,甘肅的「打通任督」來自何處呢?

筆者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少林寺武術傷科流派,並校釋出版了《跌損妙方·救傷秘旨校釋》,2008年又再版該書,並收錄15部少林寺秘傳傷科方書,出版《少林寺武術傷科秘方集釋》。在對少林寺武術傷科流派學術思想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所謂「打通任督」是少林寺武術傷科的術語,與小周天氣功毫無關係。

少林武術傷科源自明朝異遠真人的《跌損妙方》一書,書中有「血頭行走穴道歌:週身之血有一頭,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時遇穴若傷損,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時走往心窩穴,丑時須向泉井求;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鳳頭;午時卻與中原會,左右蟾宮分在未;鳳尾屬申屈井酉,丹腎具為戌時位;六宮直等亥時來,不教亂縛斯為貴」之說。

由於「血頭行走穴道歌」所述十二個穴道除蟾宮穴之外,其餘十一個穴道都是在任督二脈上,即:心窩穴、泉井穴、井口穴、山根穴、天心穴、六宮穴、丹腎穴、屈井穴是在任脈上;鳳頭穴、中原穴、鳳尾穴是在督脈上。後世少林武術家根據血頭行走穴道之論,創立「點穴致傷」法(又名 「點脈」)以及相應的「打通任督」(又稱「解脈」)的治法。其點穴法是少林武術家練就的「一指禪功」(少林一指禪不同於現在推拿手法的一指點穴,少林一指禪功是自童子練成的硬功,即繃直食指發功,可滅一米遠的點燃蠟燭,還可穿透泥磚牆的功)。按照穴道的時辰用一指禪點穴致傷。據說,被點穴者,任督郁阻,出現疼痛,失眠,不能進食,往往慢性消耗而死,也即古人所說的「一七不治命要休」。救治的方法,就要「打通任督」。打通的方法,按「血頭行走穴道歌」的時辰,用「一指禪功」點通受傷的下一個穴位,即可「打通任督」。現在佇立在少林寺藥局內、建於明朝的「銅人」,既是訓練「小周天」的示意圖,也是當年少林武僧傳教「點穴秘法」的教具。

除了用一指禪點穴「打通任督」之外,還有內服方藥。即「十二時辰廿四方」,此方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少林武師呂慕陶傳授下來。筆者已收錄於《少林寺武術傷科秘方集釋》一書中。

因「點穴致傷」或「點脈」與「打通任督」的說法在武術界廣為流傳,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也大量引用,但很多已經漸漸脫離其原意了。

近些年來,中醫學術正受人詬病,我們中醫界的專業人員,在繼承發揚祖先技術時,應注意歷史文獻的複習,不要斷章取義,誇大其詞,更不能把古為今用當作自己的「發明創造」,這不利於中醫學術的健康發展,應引以為戒。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