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多見於腰部、胸脅,常沿一定的神經部位分佈,與中醫學文獻記載的「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等相類似,已故著名皮膚病專家趙炳南先生稱之為「串腰龍」。

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纏腰火丹記載: 「此證俗名蛇串瘡,有乾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纍纍珠形。干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干者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濕熱,治宜除濕胃苓湯;若腰生之,系肝火妄動,宜用柴胡清肝湯治之。」又如《外科啟玄》蜘蛛瘡記載:「此瘡生於皮膚間,如水窠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攢,亦能蔭開」。趙炳南稱之為「串腰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系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目前認為帶狀皰疹和水痘系同一病毒引起的不同臨床表現,在成人多引起帶狀皰疹,病毒可長期潛伏於機體神經細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時,導致病毒的再活動,誘發本病。

主要症狀

發病年齡:多見於成人。

部位:多見於肋間,亦可侵犯顏面,頸等部位。

分佈:皮疹沿皮神經分佈,多單側發疹。

皮損特點:局部先感皮膚灼熱,感覺過敏和神經痛,繼而出現皮膚潮紅。在潮紅基礎上出現簇集性丘疹,迅速變為小皰,皰膜緊張發亮,獨立,一般不相融合。附近淋巴結往往腫大。可因水皰破潰形成糜爛或繼發感染。愈後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瘢痕。

自覺症狀:發疹前往往有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輕重不等的前驅症。神經痛為本病特徵之一,疼痛沿受累神經支配區域放射。老年患者常於損害消退後遺留較長時間的神經痛。

病程:發病迅速,經過急劇,病程一般2~4周,部分病人皮疹消退後,局部遺留神經痛,經久不能消失。本病癒後一般不再復發。

診斷要點

症狀(疼痛)+部位(任何部位,腰脅部多見)+典型皮疹(紅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綠豆大水皰,皰液常澄清)+分佈特點(單側帶狀分佈)。

類證鑒別

1.本病前驅期或無疹型:肋間神經痛、胸膜炎、闌尾炎、坐骨神經痛、尿路結石等。

2.發疹後:單純皰疹亦可見紅斑,簇集水皰,但不沿神經呈帶狀分佈,好發於皮膚黏膜交界處,自覺症狀輕微,易復發,多見於熱病之後。

中醫治療

辨證施治

1.肝膽濕熱證

主症: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大青葉15克,連翹10克,生甘草10克,澤瀉10克,元胡10克,車前子10克等。

加減運用:發於頭面者可加菊花10克;發於上肢者可加片薑黃6克;發於胸部者可加瓜蔞20克;發於腹部者可加陳皮、厚樸各10克;發於下腹部可加川楝子10克;發於下肢者可加牛膝10克;水皰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各15克;繼發感染者可加金銀花10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結者可加川大黃3克;年老體虛者可加黃芪15克。

2.脾虛濕蘊證

主症: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溏,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淡體胖,苔白或白膩,舌淡體胖,苔白或白膩。

治法: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處方:除濕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1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板藍根15克,元胡10克,車前子10克(布包),澤瀉10克,生甘草10克。

加減運用:皮損繼發感染者可加蒲公英15克,連翹10克。

3.氣滯血瘀證

主症: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處方:活血散瘀湯加減。

方藥:雞血籐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籐15克。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6克,每日2次。除濕丸6克,每日2次。

外治法

1.水皰處皮疹,外用雄黃解毒散30克加化毒散3克,混勻水調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混合調用。

2.輕度糜爛者,用祛濕散,植物油調用。

3.後遺神經痛者,用黑色拔膏棍或脫色拔膏棍熱貼。

特色療法

針刺療法:取穴內關、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陰交,針刺入後採用提插捻轉,留針20~30分鐘,一般每日1次,起到瀉熱解毒通絡作用;並可根據發病部位加刺選穴。皮損在臍上區,加刺合谷;在臍下區,加刺足三里;皮損在面顴區,加刺四白、睛明;下眼瞼區,加刺頭維、陽白;在下頜區,加刺頰車、地倉。局部火針或圍刺治療或刺絡拔罐止痛效果較好。早期龍頭、龍尾放血,可以減少後遺神經痛的發生,迅速緩解病情。

耳針:取神門、肺、肝、皮質下及皮損相應部位。以0.5寸毫針刺入,用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天1~2次。

火針療法:取肺俞、肝俞、膽俞、脾俞。皮膚常規消毒後,將針燒灼至針尖紅而亮時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隔3日針刺1次。可起到瀉熱解毒、引邪外出、溫陽通絡之功。

西醫治療

外用治療藥物:以抗病毒,消炎,收斂,乾燥,防止繼發感染為原則。

1.刺破水皰後局部可外塗3%阿昔洛韋霜,0.1%肽丁溶液,爐甘石洗劑等。

2.繼發感染者可外塗環丙沙星軟膏或0.5%新黴素軟膏。

3.若皮損炎症重,有糜爛,滲液,結痂,可用藥液做冷濕敷,每次20分鐘左右,每日數次。濕敷液可用0.1%利凡諾溶液,3%硼酸溶液,慶大黴素水紗條等。

4.局部注射:對疼痛劇烈的皮損,可局部注射利多卡因;也可做支配病損區的神經封閉治療。

5.物理治療:頻譜照射,激光照射等。

系統藥物治療:

1.抗病毒藥物:1阿昔洛韋:每次200mg,每日5次,口服14日;或者每次10mg/kg,每日3次,靜脈滴注7日。2干擾素:100萬~300萬單位,肌肉注射或皮疹下注射,隔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

2.神經營養藥:有利於受損神經的恢復,減輕後遺神經痛。如口服或肌肉注射常規量維生素B1、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2。

3.止痛藥:必要時可以給予芬必得,去痛片,強痛定等止痛藥。

筆者對本病進行總結髮現,其實歷代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認識比較統一,主要是濕熱火毒發於肌膚和氣滯血瘀兩方面,發病的關鍵在於「毒」。內治法以清利肝膽濕熱、活血通絡為主,其中行氣止痛法應貫穿治療始終。

由於本病是病毒性皮膚病,往往在人體抵抗力降低時乘虛而入,所以平素注意鍛煉,飲食起居有節,調攝心態,保持最佳狀態,不給病毒可乘之機,是預防本病的基本方法。另外,在病毒性疾病好發季節,如春秋季節,避免到公共場所,遠離水痘及帶狀皰疹患者,可減少染病機會。發病後也要注意心理的調護,由於本病起病急驟,自覺疼痛劇烈,病人易產生恐懼心理。民間流傳著「纏腰龍長對頭就會死」的說法,更加重病人的恐慌。所以必要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