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辨證使用才安全

近日,中藥質量問題層出不窮,讓正在復興的中醫很受傷,也讓相信中藥的患者無所適從。那麼,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檢驗的中藥,為何當下卻面臨安全問題?它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它到底安全嗎?

如果說,拿西藥的化學成分分析標準來評判,幾千年的中藥有安全問題是難免的,但中西醫是兩種有本質區別的醫學體系,中藥的評判標準是性味,而非西藥的化學成分分析,中藥是否安全,關鍵是辨證用藥,只要遵循中醫自身規律特點,中藥使用安全沒問題。

中西醫是兩種有本質區別的醫學體系,不能用西醫標準評判中醫。

中醫充滿東方文化底蘊和思維,是中醫中藥不可分、繼承基礎上創新、開放兼容促進發展的規律形成發展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與西醫有本質的區別,沒有可比性,不能用西醫的眼光看待中醫。中西醫雖然目的都是一致的,但有本質上的區別:第一,西醫的理論側重於空間方面來說的,說的是「是什麼」,有標準化和公式化的特點;中醫的理論是從時間上來說的,說的是「像什麼」,有形象化、靈活性特點,一旦理解了,就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第二,西醫理論是驗證出來的,只相信眼睛,眼睛看不到就是不科學的;中醫的理論是慧眼感悟出來的,不全憑眼睛,故有「醫者,意也」之說。實際上,現代科學也證實,宇宙95%是暗物質,肉眼根本看不到。第三,西醫的理論是用分析的方法得出來的,屬於機械式、結合式或者說結構式的整體論;中醫的理論是用歸納的方法得出來的,具有很強的理論完整性,是一種自然生成式的整體論。現代系統學證明,局部之和小於整體之和,顯然,中醫理論的自然生成整體觀要優於西醫理論的的結構整體觀。

如果忽視中西醫理論上的這些差別,用西醫的理論來評判中醫,中醫當然難以理解了,但這種評判的態度,顯然是不科學的。它們只能優勢互補,而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統一。

中藥評判標準是性味而非化學成分。

成分分析是以物為本,從物的角度來定量,建立在化學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之上。中藥的性、味標準是以人為本,就是以大多數的中國人作為衡量它的標準,如果對大多數人吃起來沒有問題的都叫「中性」。從中醫的性、味來說,五穀雜糧吃起來沒有讓人體偏左偏右,或者偏寒偏熱的毛病,因此黃豆打的豆漿是性中,很適合於人服用。《紅樓夢》裡面講,在喝奶的時候喝的是羊奶,沒有人去喝牛奶,是因為羊奶偏溫,牛奶偏寒,對身體比較虛弱的,像林黛玉之類的喝羊奶比較合適,但是從西方的角度來說,用營養學來分析的話,羊奶只有牛奶營養的90%,但是中醫從性、味的角度認為羊奶比牛奶性溫。

現在許多人認為中醫的「氣」沒有西醫的成分分析科學,原因是「氣」看不見摸不著,太玄虛,沒有成分分析直觀。這種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因為「氣」更能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和本質。中醫的理念不僅僅是考慮到物質這個層面,中醫的理念還考慮到能量和信息這個層面。中醫學就把物質、能量、信息統一考慮了,中醫用一個字來形容,就叫做「氣」。氣比成分分析全面豐富的多。我們吃食物的時候,不僅吃了各種化學營養物質,還吃食物的「陽氣」。不同的植物「氣」不同,寒熱溫涼各有所偏,這用化學手段是檢驗不出來的。現在前沿物理學已經認識到我們整個世界的組成就是物質,能量,信息三個方面,而現在作為主流西醫學大部分考慮的都是物質,在能量和信息方面考慮得不多甚至說沒有考慮。

中藥之害在人不在藥,關鍵在辨證用藥。

不可否認,中藥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確實留下了一批使用範圍固定、療效穩定、用藥安全的方劑、驗方、偏方乃至單方,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很方便地使用。但中醫根本還是要求理、法、方、藥「四位一體」,在整體觀指導下,運用陰陽消長和五行生剋的中和理念,既講辨證論治,也講君臣佐使,即便是流傳千古、使用範圍固定的「小柴胡湯」、「六味地黃丸」等,使用時還需辨別「證」的。

因此,離開中醫的整體觀、中和觀,不懂辨證論治和君臣佐使,單純用中藥,像西藥那樣去對症使用,此時的中藥已不能再稱為中藥了,已變異為西藥了,充其量是食物。至於用中藥自療出現毒副作用,那不是中藥的錯,說「中藥太毒」是對中藥天大的冤枉,錯在誤用亂用上,即古人所說「藥之害在醫不在藥」。中藥要有效,必得有毒,《尚書·說命》曰:「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但這毒是指偏性,即「是藥三分毒」,並不是如西藥所說的毒性成分;中藥治病是以偏糾偏,有病病擋偏性,無病身體就要受偏性之過了,並講究「中病即止」。你亂用或濫用中藥,中上中藥偏性之毒是在所難免的了。誠如清代醫家徐靈胎所言:「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

按照中醫藥自身特點,建立中藥療效評價標準。

中醫無數方藥的療效是經得起億萬次的統計學考驗的。只要認真讀過《傷寒論》的人都知道,在《傷寒論》裡,有分析,有綜合,有演繹,有歸納,有抽像,有推理,有假設,有比較,組方慎密,計量嚴謹,中國古代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成果,被張仲景運用發揮得酣暢淋漓。中醫的科研要想揚眉吐氣,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須走自己的路,而要走自己的路,必須先做自己的鞋,建立一套適合本門學科的科研方法和評估體系,如果一時做不到,不妨把全面繼承放在首位,耐心等待當代科學的嬗變,否則,一條死胡同走到黑,是難有出頭之日的。錢學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說過:中醫的合理內核一旦被揭破,整個現代科學都要改寫。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中醫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因此,一定要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