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損寒化」之體質引起的洩瀉

洩瀉,御指大便習慣性改變,次數增加,糞便稀薄,甚至是水樣便。《內經》一書把它稱為「洩」,至此就有「濡洩」、「饗洩」、「洞洩」、「注洩」等稱謂。漢唐書稱之為「下利」。宋代以來就一直叫「洩瀉」。歷代醫家也有根據病體產生的「因」或「果」或時令之機而叫「暑洩」、「大腸洩」者。名稱雖多,總是不離其中,「洩瀉」二字免不了脫俗,孫文胤《丹台》說:「洩者,如水之洩也,勢猶舒緩,瀉者,勢如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則一,故總名之曰洩瀉。」

「洩瀉」發生的病變部位在大小腸。生病因由,有外邪侵侮、飲食所責、臟腑虛危、臟腑失去自調功能等。當然,最關鍵莫過於「陰損」生濕和中焦部件功能被破壞,在治療時,應以「修復」中焦怯濕為主,但也得應隨「潮流」變動而改變。

病因機關:

產生洩瀉的原因有很多,但總是要中焦部件的轉輸功能正常否?胃—乃水谷轉化之機關,脾的主要功能生化精微,如果中焦部件受損,不能接受「肥甘厚味」的吸附與生化,若失去調運功能,以致「清氣不能上之於天,濁氣不能觸之於地」,混濁不分,混合而下,而大腸本身的功能不是分清濁之皿,只好混雜並走大腸,形成「洩瀉」就隨大自然罷了。

六淫邪氣,趁虛而入吾之弱體,人體無抵禦寒濕暑熱的侵略,一個弱體根本無法與「寒濕暑熱」的莫測萬端相抗衡,以致洩瀉無度,脾臟喜燥而惡濕,而產生「濕」因有多途,一為人體陰虛生內濕;二為喜嗜肥甘厚味。這兩點是生「濕」主因,有濕就有邪,濕邪是產生洩瀉的罪魁禍首,正如《難經》所指出的:「濕多成五洩」。另他寒邪或暑熱之邪,除了與皮毛髮生爭熱外,他直接侵入人體中焦,使中焦功能部件發生路障,就如高速路上兩車相撞而致事故,以致產生洩瀉。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說:「濕盛則饗洩,乃獨由於濕身。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苟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洩?是洩雖風寒虛之不同未有不源濕者。」

飲食過往、宿食滯留於中焦,使腸胃室息,滯礙於中焦部件的功能生化職權,或喜嗜生冷,飯前不洗手,致不潔物進口,損壞中焦……,如此種種,都能引起洩瀉。

由於生活調度無規,致中焦部件機關失利,加之本體有濕有厚味,平時只增進肥甘,進入人體時簡直是雪上加霜,又偏虛又偏寒,洩瀉也就隨之而來。一旦脾失去生化之權,無陽氣充盈,陽氣衰危,而產生脾的生化功能受責,脾無升舉之能,反而致下降,不成洩瀉才怪。

脾的陽氣與腎中真陽是一對雙胞胎,似有「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患難與共之真情。因為,脾胃的水谷要靠腎之命門之火來濕詢,水谷才能腐熟,脾胃才有生化之權,氣血

才能輸布,若某因致腎陽虛衰,則命門之火將熄,無火則脾陽不振,胃即受納水谷,水谷不熟,以致洩瀉。古代醫家一致認為腎為「胃關」之說,腎陽衰危,無關閉之能,於是腎司大便。張景岳曰:「腎為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之時,則令人洞洩不止也。」

情志失卻,往往會給中焦帶來不良後果。怒則屬個人精神所激,也會引起洩瀉。「怒」本就是傷肝之尤物,其致洩瀉,起因肝氣橫逆,脾本不強而虛,或本身就有「滯」而「濕」之病案,未到極致之時,肝氣橫逆,就會「駕鶴」於脾,脾即受侮,運化無權,洩瀉也就運營而生。如果病不會自解,今後洩瀉就會遇怒必發,不會再有其它原因了。正如張景雲所言:「凡遇怒氣便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辨案治療:

洩瀉的病灶,就是大便次數增多,去年我剛得洩瀉日時,日洩六、七次,後經由數位老中醫治療,越治越糟,突間增加到30次,真是洩瀉無度呀,後經我自學中醫後查明,他們陰陽無知,寒熱不識,我體本乃虛寒之體,而他們給下的都是寒涼藥,寒上加寒,怎麼不洩瀉多加?這樣枉顧人命,這樣的「中醫」是「醫德」還是「醫術」不高呢?……真乃肝腸寸斷。

外邪所致:

凡寒臨邪,瀉如水樣便;腹痛腸鳴,肢體酸麻,薄苔,脈浮。

外寒欺凌腸胃,腸胃失升失降,百無一能,清濁混雜,谷未消,坎未化,而下於大腸,故而產生腹痛且腸鳴,大便自然清稀而五穀未消。胃腸無氣機,故腹痛;遇見風寒時,則病體寒熱滋生,有時頭也會痛、體痛。若在輕症時可忽略不計。

治法:

解表寒,化內濕,棄濁氣;由藿香正氣散為主方。此方能驅表邪,又能層濕除悶,和氣寬中,也可理腸胃,調營衛,表寒得解,中焦部件得以恢復。

處方:

藿香、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朮、厚樸、苦桔梗、甘草。

若寒重,加荊介,防風解邪;濕重,脘悶納差,脈緩而苔白,加蒼朮、木香,怯濕強峻,脾力迅速恢復。也可用胃苓湯溫中以利。

暑濕:

腹痛瀉而減,黃褐色糞,穢氣難近,小便赤短,苔黃而膩,脈滑數。

夏季烈日炎炎日,濕熱加重,更易累及腸胃,常失轉化,洩瀉頻度。濕熱下作,腹痛即瀉。熱於腸中轉化,糞顯黃褐。

小便赤短,也應濕熱熏蒸之顧,致膀胱排尿短澀。脈滑數,乃是濕熱內盛也。

治法:

應清熱棄濕。

此處用葛根岑連湯為主方,此方可謂之奇妙。

葛根、甘草、黃連、黃岑。

吾之症,表虛裡熱,以葛根為君主(它是味甘辛性涼之品),以解表退熱為主,選黃連(「將軍」之藥,用量不能過大)輔葛根清熱止利。岑、連合用而無害「陰」之心,甘草可緩岑、連之苦燥。由於此方全是苦寒涼熱,中病即止,不可續用。

由於黃連為「苦、寒」將軍之官,可棄之,加銀花、木通等。

治療此類病症,應濕熱分門別類,分消它的多寡,洩瀉很快得以止駐。

濕、熱如何區別呢?治法應各盡其妙。暑濕洩瀉,發之於盛暑,感染暑氣,濕傷其中。症於洩瀉如水樣便,而煩渴,自汗,苔黃膩,治暑棄濕。用香連丸加六一散或藿香正氣散。

香連丸方:黃連、木香。

六一散方:滑石、甘草。

這兩個處方不可亂用,除非萬不得已才可。

飲食之責:

腸胃被厚味所障,中焦部件無轉換之力,故腹痞脘滿,不僅腹痛,且有腸鳴,完谷不化,所洩之便臭不可當,呃逆不舒。洩後濁氣下作,故而痛減,舌苔厚膩,故脈沉弦。

處方:

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服子。

此方主要是消食和導滯、怯濕。中焦部件得以修復,和諧完作,故瀉止。如果用保和丸不能達消食導滯之目的,應勢利導,據「通因通用」治療原則,可用枳實導滯丸,用大黃、枳實以振蕩食帶,下而有路,瀉而止。

肝失舒達,乘侮逆脾,無機可調。脾無運輸之轉輪,違反了「清氣於天」的交通法則,故瀉而水糞,平時若論上暢為常事,都是肝氣侮逆之「罪」。人之怒則肝氣動,遇怒則發。舌紅苔薄等,都是肝陽上亢侮脾生虛之症。

治法:

抑肝和脾。

用痛瀉要方為主方。

白朮、白芍、陳皮、防風。

方解:

白朮苦、甘而溫,它健脾御木,兼燥濕止瀉,此處為君;白芍酸寒,除柔肝止痛外還能補脾陰,陳皮燥濕醒脾,防風與白朮相配,升清陽而瀉止。

此方可治:腸鳴腹痛,大便稀糞,瀉之不暢,瀉前痛瀉後減。反覆作之。苔白舌紅,脈弦。

脾腎陽虛:

腹痛時作,腸鳴自洩,腹時冷寒,時脹肢冷,舌苔薄白,脈細。

此類病體,飲水過量,有利則安,近年作脹,反覆無常,下部覺冷,腹中攻刺,痛瀉水樣,完谷不化,腹中轟轟,命門火衰,中陽被扼。張景岳認為:「陽氣未復,陰氣極盛,命門火衰,胃關不固而生洩瀉。」此乃脾腎陽虛作怪耳。

治法:

用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

處方:

人參、乾薑、甘草、白朮、附子、補骨脂、肉豆寇、五味子、吳茱萸等。

方解:

此為陽虛生內寒,陰氣極盛時下行;補骨脂溫補命門之火,有「火」則脾陽可振,脾健運則腸可固澀;肉豆寂暖胃,胃得緩則瀉可止,吳茱萸溫暖脾以散陰寒;五味子性酸溫斂收澀,腎得固精而止瀉,中焦得溫則中陽自復,白朮怯濕下引。引用此方,命門得補,此振脾陽,洩瀉可止。

因之,我們得洩瀉時,不要慌張,遍尋「名醫」。只要自己學會判斷,且準確,守法得當,何愁洩瀉不解。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長夏善病洞洩寒中。」

《素問·陰陽印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饗洩。……濕勝則濡洩。」

《景岳全書·洩瀉篇·論證》:「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化之氣,不能輸化,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

《景岳全書·洩瀉篇·諸洩瀉論治》:「腎洩症,……每天五更之初或天將明時,即洞洩數次,有經月連年弗止者,或暫月而作者,或有痛或不有痛者,其何故也?蓋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命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丑五更之後,當陽來復,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洩不止也。」

《醫宗必讀》:「洩瀉治法有九:一曰淡慘。致使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隘,不擾巨浸。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為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輒耳下陷。升、柴、、葛之類,故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沼澤,風之即干,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本病,木可勝土,風亦勝濕,所謂舉之是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若寒諸劑,用滌潘蒸,擾當溽暑伊郁之時,而商飆颯然倏動,則炎熇如濕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症怯逐,勿使稽留。經雲實者瀉之,又雲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急趨俞下,洩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牆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者緩之是也。一曰酸收。瀉下有

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洩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經營善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亦脾虛。倉稟得職,水谷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曰虛者是也。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況雖屬水,真陽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腐熟五穀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補其母。經雲寒者溫之是也。一曰固澀,注世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度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也。夫此九者,治瀉之大法,業遣蘊。至於先後緩急之權,豈能預設。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矣。」(周光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