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中醫診療技術

  白喉是由革蘭染色陽性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徵為咽喉、鼻等處灰白粗厚的假膜形成及外毒素引起的心肌、神經及其他臟器的損害,伴有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乏力、噁心、嘔吐、頭痛等。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由飛沫傳播,亦可經玩具、衣服或被污染的牛奶、食品等傳播。

  中醫學很早即有許多關於本病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稱之為「喉痺」。北宋《聖濟總錄》和明代《景岳全書》又稱之為「纏喉風」和「鎮喉風」。1864年張紹修所著《時疫白喉捷要》則正式提出白喉病名,為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載白喉的專著。認為白喉為時疫,證發有時,傳染甚速,病重危險,治者每多束手無策,其後《重樓玉鑰》一書云:「喉間起白如腐一證……初起發熱,或不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聲音清亮,氣息調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對本病的臨床特點及預後判斷進行了詳盡描述。

  辨證論治

  1、風熱襲表

  症狀:發熱,微惡寒,頭痛身疼,咽紅有白點或片狀假膜。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2克,連翹、牛蒡子、玄參各10克,薄荷(後下)、蟬蛻各5克,甘草9克,牛膝根15克。

  2、陽熱亢盛

  症狀:高熱煩渴或噁心嘔吐,咽部紅腫,白膜較大。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2克,黃連6克,黃芩、黃柏、梔子、連翹各10克,蒲公英、山豆根各15克。若見皮膚斑疹,加牡丹皮10克,生地黃12克。

  3、陰虛燥熱

  症狀:低熱口乾,咽燥作痛,咽部白膜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

  方藥:養陰清解湯加減:生地黃、玄參、金銀花各12克,麥冬、牡丹皮、黃芩、連翹各10克,山豆根15克。

  4、痰熱閉塞

  症狀:發熱咳喘,咳聲嘶啞,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脈滑數。重者痰鳴唇紫,面色蒼白,呼吸困難。

  治法:逐痰通閉,避穢解毒。

  方藥:急服雄黃解毒丸,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外治可用巴豆硃砂膏敷貼印堂穴,8小時後局部起紅紫色小水皰,用針挑破,塗1%甲紫溶液,24小時後假膜即能縮小,3~4天完全脫落。輕者可用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5克,杏仁、瓜蔞、金銀花、連翹各12克,生石膏30克,川貝10克,山豆根15克。

  5、疫毒內侵

  (1)心氣不足

  症狀: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頭面汗出。舌淡紅,苔黃,脈數無力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獨參湯或加減復脈湯化裁:生地黃、阿膠(烊化)、麻仁、山萸肉、黨參、麥冬、五味子各10克,炙甘草9克。餘毒未盡者,加金銀花12克,牡丹皮10克。

  (2)心陽不振

  症狀: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短促,尿少。脈細弱。

  治法:益氣回陽。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飲加減:白參、甘草各9克,附子、白朮、茯苓各10克,黃芪15克,五味子、麥冬各12克,乾薑3克。

  單秘驗方

  1、鮮鹵地菊全草60克,水煎服;也可用鮮鹵地菊取汁,加相當於藥液1/4的食醋,外塗假膜處,每日2~3次。

  2、鮮土牛膝根30~60克,煎湯分服,每日一劑。

  3、抗白喉合劑:連翹、黃芩各18克,鮮生地 30克,玄參15克,麥冬9克,加水煎至60毫升,分4次內服。有清熱養陰解毒之功,適用於咽白喉初起,熱毒偏盛者。

  4、蝸牛一個,冰片90克,將蝸牛去殼,焙存性,加冰片共研細吹喉,適用於咽白喉及喉白喉者。

  5、生熟巴豆散: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0.2克,適用於白喉假膜痰濁閉塞喉間者。

  6、斑蝥:烏梅肉搗爛,如黃豆大丸,貼人迎穴,兩小時後起皰。適用於咽白喉者。

  7、蛇麻草適量搗汁,調雞蛋清,加少許食鹽,用棉簽蘸塗咽部,每日3~4次,治療咽白喉有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