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肺癰蘆根不可代葦莖

同源一植物

蘆根,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蘆葦的地下莖,其地上部位之嫩莖即葦莖。鮮蘆根呈長圓柱形,或扁圓柱形,其節間長短不一,直徑約1~2cm不等,表面黃白色,有光澤,先端尖形似竹筍,綠色或黃綠色。全體有節,節呈環狀,有茅根和殘根。其質輕而韌,不易折斷,切斷面黃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環,味甘,無臭。干蘆根,呈壓扁的長圓柱形,表面有光澤,黃白色,節處較硬,節間有縱皺紋,顯紅黃色。質輕而柔韌,不易折斷,味微甘。

葦莖呈長圓柱形,表面呈嫩綠色,表面光滑,鮮嫩者為上,採集嫩葦莖,當以株高80公分以下之鮮蘆葦為佳。其表面黃白色者為敗葦,已無藥用價值。鮮嫩葦莖節間長短不等,節部略膨大,用手可掐斷,待其質硬後便不易折斷。其折斷面粗糙不齊,中空,氣微味淡。蘆葦的葉(蘆葉),籜葉(蘆竹籜),花(蘆花),嫩芽(蘆筍)亦供藥用。

功效有別

蘆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本品味甘,性寒,甘寒益陰,生津止渴。其甘也,入中焦胃經,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熱降火,熱解邪除,津液得生,津生則渴止。若久病傷及胃陰或濕熱中阻者,其甘寒之性,可和中止嘔,清熱除煩,生津益胃。其甘寒之性,更有解毒降火,清心安神,解酒毒、魚蟹中毒及瘡毒邪勝,邪熱內擾之疾。其體輕中空,更可上浮以清熱解表。故《金匱玉函方》用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孫思遜氏用蘆根汁治面腫煩亂,食鱸魚中毒並解蟹毒。吳鞠通用本品之鮮汁和梨汁、荸薺汁、麥冬汁、藕汁以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口黏滯不快。伍銀花、連翹諸品為散(銀翹散)用鮮蘆根煎湯,以治外感風熱。

葦莖,甘寒無毒。入肺經。《本草逢原》云「葦莖中空,專於利竅,善治肺癰」。本品性寒,中空質輕,有清肺退熱排膿之功,可治熱毒蘊肺,肺癰咳嗽,甚則咳吐腥臭痰,心胸煩悶。千金葦莖湯以之為君,用治肺癰。

蘆根與葦莖二者本系一物,其根、莖之用迥殊,二者若麻黃之莖、枝可發汗,其根可止汗之異,因其功效有別故也。

以蘆根代葦莖的源起

現在《中藥學》教材中認為蘆根「為清熱瀉火藥,主要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而治「肺癰吐膿」之說,古醫籍中既無記載,更無此說。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治咳嗽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者,方用葦莖為君,而不用蘆根,後人稱之為千金葦莖湯,而治傷寒後嘔噦反胃、霍亂煩悶、食魚蟹中毒,皆用蘆根而不用葦莖。

蘆根代葦莖療肺癰之說源起何時呢?仔細考究,首倡其說者當系清代大儒汪紱,他在其所著《醫林纂要》中雲蘆根「能滲濕行水,療肺癰」。近賢張錫純曾雲蘆根「根居於水底,是以其性涼而善升,患大頭瘟者,愚常用之為引經要藥(無葦根者可代以荷葉),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腦部,而況於肺乎?且其性涼能清肺熱,中空能理肺氣,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陰養肺,則用根實勝於用莖明矣。」然而,張氏並沒有用蘆根治療肺癰。所謂代者,乃替也。若按此說,蘆根可代葦莖,荷葉可代蘆根,那麼以此類推,是否荷葉也可替代葦莖?又蘆根「其性頗近茅根,凡當用茅根而無鮮者,皆可以鮮蘆根代之也」。那麼鮮茅根亦可代替葦莖了。而事實並非如此。

蘆根不可代葦莖療肺癰

千金葦莖湯方廉而效驗,且葦莖藥源豐富,廣為基層臨床醫生應用。然此方若以蘆根代葦莖為君藥,則療效大減。

綜上所述,蘆根與葦莖,雖同源於一物,而二者各有所長,各有所主,功效迥殊。用千金葦莖湯治療肺癰,不可以蘆根代葦莖,而且葦莖以鮮嫩者為最好,其藥用量(鮮品)應以100~150g為佳。秋冬季節如無新鮮葦莖可用,可在初秋采其鮮嫩葦莖曬乾備用。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