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損寒化」之體質引起的咳嗽

咳嗽主要是由位居上焦的肺所患病案之一。本症的產生,有外邪侵略。肺衛染受,肺氣無法「暢所欲言」,以致咳嗽。其它臟腑的功能若不能正常運轉,也會生此病。如:中陽不振致濕生痰,上略及肺。或肝陽上亢,火氣上辱於肺,凡此種種,均可引起咳嗽。還有其肺癰、肺痿、肺勞、痰飲、水之蒸氣等症,均可以致咳嗽,造成犯上作亂之局面。這一點的條件是,須得有病起於肺而贅及於他髒又病及於肺,此為咳嗽產生的信條。如張景岳指出:「咳症雖多,無非肺病。」喻家言也有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此點主要說明有外客來犯致「痰」濕害肺,肝火灼於肺等。主要是針對咳嗽的病案而言,至於他處,不在犯列。外客略及的案症可以分為風寒、風熱、燥熱等各類症咳,初涉外客之時,都是與鼻塞、稀涕、頭和身體各部深覺不適等,有時僅見咳嗽而無其它症狀出現。

至於其它臟腑所侵略肺部產及的咳嗽,因為各臟腑所致症狀各異,故而表面病案有其各顯。例如:中陽阻遏堆濕生痰。多覺身體沉之感倦不適。腹痞滿悶,助咳而痰多,產膩苔而撼點;肝生郁有助火之能士上涉犯於肺產咳;對體表的判斷,面生紅、喉產干,以至痰越聚越稠,咳之難猶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域。也可引起胸痛之「拐」點。在處洽外客來犯致咳嗽時,必須要分清是什麼原因所致的病案,或外客無理有寒傳肺,或風邪重熱於肺,或「竊」肺潤燥。治療其它臟腑侵略肺助咳嗽,則應判斷清楚該病由何髒來。視病出爾之同導,或標本預之,或本而標同床,就可立法定則矣。

病因由來:

肺主皮毛,屬五臟之華蓋,上至喉嚨,聯接鼻竅,主呼管吸。一旦遭遇外賓客及,或口鼻而竄入,或皮毛受威脅,肺衛同盡。肺氣就會被滯竭不散,無清肅之令。呼吸之路被外邪危及,肺氣逼迫其犯常,以致咳嗽。

一年四季皆有春夏秋冬之患,變換莫測,一個稟賦不足之體懶於其中與一個強壯稟賦奮於其中,當然是千差萬別。因而人體覺同外賓高低的程度也有異別。所以,風熱與燥熱等咳嗽有所別差。以風為百病之「首長」,它之外客也會隨之而被蹴入人體,肺乃總氣出進之要塞,處處都會首當其衝。常言道,肺乃嬌髒,所以在各種咳嗽類物中,不管是風寒、風熱和熱燥產出的各症,多半是以風為主導。寒、熱和燥等會相互魚龍混雜而入,首當其衝還是以肺為咳首。

他髒病變,首先涉及到臟器就是肺臟,如異致咳嗽,主因是內傷而至咳。如中陽不振產濕,痰濁隨跟營運而生,濕隨而責之於肺,氣路由此被生生阻斷於關山,咳嗽同出同進,此即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原理,如果腎無衰竭,會最大限度地破壞津液之散發,自然而然波及到肺氣之發肅與降。如果氣化功能衰危,水氣就會隨原道泛溢為患。責犯於肺,以咳嗽。這是肺腎關係較為密切所致,再度肝陽上亢,木火上炎,火練津液生痰,纏滯肺氣傳降,而產咳嗽。

凡此種種,任何外客、內傷所致咳嗽,都是肺氣(指生病)不按常規出牌涉及,正如張景岳所說:「外感之咳,其來在肺,故必在肺以及他髒,此肺為本咳,而他髒為標也;內傷之咳,先傷他髒,故必由他髒以及肺,此他髒為本而肺為標也。」這裡的「標本」,以及所指病髒以先後出現的關係罷了,明確了咳嗽出現的原因,只要清楚地認清此理。他說:「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髒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也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也嗆而咳也。」

辨症治療:

在鑒別咳嗽時,首先要摸清外客、內傷因素及其病症的虛與實。初咳時,病因都是寒熱混雜。有頭痛表象的,都是外客糾致。假如深知稟賦不足又兼後天營養不足致體弱日久,咳嗽常纏,經年累月,長年不斷,無寒熱蹴體,更無外賓入侵,本由內傷而起。有外賓襲訪而致咳嗽的,脈實,屬於實症。內傷致咳,脈症都是顯現虛象,本屬實症。如果是肝火攪拌,濕痰傳於肺以致內傷咳嗽,大多是虛實交覯,摻雜欠爾爾,要細細加以詳察。又如何進行處方選擇治療呢?外客實症,當以肅肺怯邪為主,客無則安之若素。若由肝陽與痰濕相淆而致體虛的,必須利肺化痰為先導,痰無咳止。後以恰當的調劑,當作善後補治。如:

實受外客:

凡寒咳嗽之狀,初遇時咳嗽清涕,而時頭痛,外客無汗,舌苔白色剝薄苔,脈影浮象。

原因:

咳時有痰,但痰在地上會淌洋,深受鼻塞之苦,稀涕常作於鼻溝,這是風寒攪肺,阻滯氣道,肺氣暢走相擾。頭痛、無汗之症,為外客骸及皮毛,縛束肌膚,肺氣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被風寒阻滯於肺端。故也舌淡剝苔白,治療以怯寒客清肺於表。

治療:

怯風、怯寒、洩肺。

有些中醫一見鼻撤清稀,就用參蘇飲、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和辛夷散等古方,作為驅客所致的病毒,用這些組方當然無可厚非。至於用這些古方來治這種「清稀」症,就不太管用了。

清稀一症,乃鼻淵所拌,有云:周知髓追立命之本,若不知髓與液的關係,真乃熊罷。「液」豈可輕易似人乎,此乃命門火衰所近,無命火,陽氣衰竭,陰氣旺盛,雖說大權在握,但無統攝之能一心智也。清者,肺被寒侵之故;濁者,肺被火之燒烤。治療時,必須分清這一點,如果分不清,真乃中醫失職耳。

處方:

黃柏、畢澄加、胡蘆巴、甘草。

輕症用上方。

重症:

附子、乾薑、桂枝尖、茯苓。

有此症者,一般服3~4付可愈。

人患臥神,唇舌苔白,立法則改。

處方:

附子、砂仁、乾薑、桂枝尖、葫蘆巴、龜板、甘草、白朮。

我治療自己的病案時,都在臨診加減,不可妄用。

若風寒嚴重,苔膩厚,脈濡。已說明內濕已致痰「胎」,有痰,則用上方加厚樸、蒼朮類可解。

風熱咳嗽:

痰內容物呈色黃且粘稠。咳痰不出,口乾燥咽不爽,身病熱,頭也痛,風惡,出汗顯像表症,剝黃苔。

痰黃物稠,且又難出,這是由於風客罪肺,肺無清宣之權,津液被煎熬而痰。肺火傷津致口乾咽不爽,因外客主犯皮毛,產頭痛,風惡。身發熱之胎已成形,風熱罪之肺致剝黃苔症。

治療:散風、肅肺氣、平喘逆、化痰飲、清熱利、怯邪寒。

處方:

附子、麻黃、杏仁、桑白皮、黃岑、半夏、蘇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若煩燥進犯,導致口渴,加石膏,取麻杏石甘湯之意,增清熱除燥之峻力;痰多者,有胸滯而痛,可加黃連、法半夏、瓜萎皮、利小陷胸湯之意耳,以增寬胸之力。

苔薄黃者,必訴肺氣,訴肺氣的同時,先要把腎氣固好,方中加附子之意寓於此。有附子麻黃湯之意。杏仁、蘇子、半夏、款冬花為降氣化痰。訴肺、降氣二者皆合二為一。

風與熱是一對不可分割的雙胞胎,無論何時何地,它們侵略我們的人體時都是雙宿雙棲,從不落單,此時,痰症就纏擾吾身,產生胸、悶、汗也出,苔白膩而且中間黃,脈濡數。此為:有風挾濕,熱生濕而熏灼,上焦已中外客之彈,無肺氣傳散。

處方:

用桑菊坎為主方加上溫陽方。

附子、乾薑、甘草、桑葉、菊花、杏仁、桔梗、蘆根、連翅、薄荷。

如果上症無白苔,可去附子、乾薑,或用量小些,在固元氣的基礎上,再治其它症,這就是「火神派」的最大優點之一。杏仁、薏苡仁作用化氣怯濕。

有風熱又有暑氣,以致咳而胸痞,煩心口乾,小便赤色,舌紅苔薄,脈濡。

由於外客相侵,時令之故而產暑濕,犯逆於上焦,肺氣不利機,邪氣不能從汗而出,此時可用:

處方:

滑石、甘草。

用六一散加香薷、前胡、鮮藿香、佩蘭等,以散風解暑。

燥熱生咳,只咳不痰。或痰如繩線而不易發出,燥逆鼻而咽喉發乾,咳時胸痛,這是形體寒生、體內生熱之症。舌紅苔黃膩,脈數。

風之發燥而損肺,咳嗽常作,津枯竭,故喉發乾又無痰生,燥若生則干。常咳常作,引發於胸痛,燥熱「的決」肺,肺無發佈之能,肺胃無天作之和氣。無苔泛黃,很明顯,此乃燥熱犯肺之症,肺生燥熱。

治法:

用清燥救肺湯加減:

丹參、杏仁、地骨皮、大腹皮、火麻仁、沙參、阿膠、麥冬。

服用此方,收效奇佳。

如果外客再度犯肺,或康而復發,咽喉發癢,繼而頻咳,致痰不爽,面頰紅,可用止咳散加減。

處方:

荊介、桔梗、甘草、白前、陳皮、百部、紫菀。

方解:

桔梗苦辛散寒,通調肺氣;百部、紫菀味苦性溫,以潤燥用;甘草、陳皮為臣藥,舒氣化痰,以潤咽喉。

內傷所致咳嗽,發生內傷必以脾胃無為說起,脾胃生化氣血之能減弱,脾不生津佈於肺,肺津污,肺責之於己,故生多痰,痰白粘稠,舌苔白膩,舒脈濡滑。常言道:「內濕而無氣。」中陽不振,肺氣無宣。

治法:以補脾陽為主,怯濕為輔而治。

用四逆散加苓桂術甘湯加二陳丸。

處方:

附子、乾薑、甘草、茯苓、桂枝、白朮、陳皮、半夏。

附子、乾薑為大熱之物,溫中很有奇效;茯苓健脾化濕,與陳皮、半夏組合可增強化痰之力,桂枝溫通陽氣;白朮下利;甘草調和諸藥性。如果需要增加怯濕之力,可加大茯苓、白朮藥量;也可加蒼朮、藿香、薏苡。

肝火犯肺:

氣反逆常咳,面紅咽干,咳時逆脅作痛,舌光剝苔,又見黃色津竭,脈弦。

肝火逆肺,脾失健運,無津液輸佈於肺,肺居上焦,無津則被火灼,肺無津可布,氣無所出。只有逆喉而上,攪出陣咳,咳則火升,以致面紅,或致口咽乾燥,喉間有痰無法進出,此由肝氣橫逆,金虛不能制木,逐步使容火灼肺,咳胎形成,脅乃肝之分路,致肝氣反逆而痛。肝火旺,肺津虧虛,以致舌苔薄黃。

治療:

宣肺、清肝火。

處方:

我用甘草、乾薑。

方解:

本方可通脈化飲,溫中散寒,暖中補虛,使脾建運,水濕傳化,下布膀胱,膀胱閉合有度,則無遺尿。中焦部件功能正常,脾健有權,氣血生化有術,使正常津液傳佈常作。因肺居上焦,高源水液得固,津液輸布正常,可生津養肺,火已清,逆反降,使火歸元,肺氣得到廣泛控布,則咳肺自平。若咳無完止,還有心火上炎,可繼續加大甘草用量,再加一味芍葯,有甘草芍葯湯之意。在怯火的同時,還要護其陰,此處用灸甘草,效果很好。

若有腰膝冷者,加附子、乾薑、葫蘆巴、肉桂等。

綜之,外客來犯致咳,其病在表易治,僅燥與濕二者最為難痊,纏作日久。內傷致咳,病最深也最難處,就拿肝陽上亢一症來說,它與濕痰與人的情愫、趣性、飲食有極大的關聯,處治必與病人解釋清楚,方能收效。

文獻摘要:

《活法機要》有云:「咳來無痰則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則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是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復動脾濕也。」

《景岳全書·咳嗽》篇曰:「外感之邪多有餘,若實中有虛,則宜兼補以散之。內傷之病多不足,若虛中挾濕,亦當兼清以潤之。」

《醫學三字解·咳嗽第四》云:「《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然肺為氣之主,諸氣上逆於肺則嗆而咳,是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乎肺也。」

《醫學·心語·咳嗽篇·止咳散方義》:「本方濕潤和平,不寒不熱,即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敵之勢,是以容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與。」(周光祿)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