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知幾何(上)

中醫大道至深,余誓志不懈學習,所獲良多,時感認識了中醫;但又常遇困惑,時感對中醫真知者甚少。單「傷寒」二字的疑惑就久而未解。筆者通過反覆臨床,窺其指明《傷寒論》是獨特的、不同於《內經》的醫學體系,方漸有所悟,方知其困惑是因不明中醫存兩個醫學體系所致。今就傷寒二字進行膚淺探討。

《傷寒論》非因傷寒流行而寫

流傳的所謂《傷寒論》自序有:「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但越來越多的考證資料說明這並非仲景所寫。

此序千餘年來起了兩大誤導作用,一是誤導《傷寒論》是據《內經》而寫成;二是因東漢建安傷寒流行,激發張仲景起意才發奮寫成《傷寒論》。歷代不少人質疑該序有問題,近代楊紹伊考證序中「撰用《素問》……」以下23字是王叔和加入。

對《傷寒論》內容的研究明確提出:「仲景書本與《內經》無關!」經方醫學來自於歷代的方證積累,在漢代前並已成書,《漢書·藝文志》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張仲景只是加以論廣(即整理和補充),並非是因傷寒流行才突然起意一個人寫成了《傷寒論》。

再者,如仔細讀《傷寒論》,398條中有97條冠首傷寒,其概念、定義是第3條(趙開美本,以下同):「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疼、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其實質是太陽表實證,無一例說是死證。而序卻稱「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居其七」,序與書中內容明顯相抵牾,很顯然寫序與寫書者不是一人!

許多考證資料已說明,經方的起源和發展並非始於東漢,「湯液本方技之學,經絡臟腑為針灸家言」已成共識。因此,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林億在宋刻《傷寒論》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的記載,即《傷寒論》屬經方醫學體系,是不同於《內經》的醫學體系。

通過文獻及考古考證,經方起源於上古神農時代,起始即用八綱認識疾病和藥物,即有什麼樣的證,用什麼藥治療有效,積累了疾病的證藥對應經驗,即單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神農本草經》。

此後,方證經驗代代相傳,但疾病複雜多變,古人漸漸發現,有的病只用一味單方藥治療不力,漸漸摸索了兩味、三味……復方藥治療,這就積累了復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湯液經法》,該書相傳是商代伊尹所著,考無確據。但從傳承來講,其與《神農本草經》一樣,上繼神農,下承夏商,復方方證經驗積成於這個時代,其文字記載成書完善於漢代,因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漢書·藝文志》記載的經方所用理論仍是八綱。

歷經幾代、幾十代單復方證經驗的積累,促進了對理論的認識和發展。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經方發展至漢代主要理論是用八綱,病位只有表和裡,而經張仲景論廣的《湯液經》出現了重大變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綱辨證發展為六經辨證。須要說明的是,經張仲景論廣的《湯液經》未在民間流傳,至西晉王叔和整理部分內容,改名為《傷寒論》又稱《傷寒雜病論》。

簡言之,經方起源於上古神農時代用方證治病的經驗總結,其基礎理論是八綱,即以八綱辨證,以八綱認藥,求得方藥對應而治癒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這裡是說,《傷寒論》著成是經方歷代用方證治病的經驗總結,並非流傳的《傷寒論》自序所稱:是因建安時期的「傷寒」流行。

《傷寒論》書名之惑

前已說明,經方是歷代用方證治病的經驗總結,不是專論治傷寒者,起名《傷寒論》有悖經方常理。

張仲景在世時無《傷寒論》書名

考《漢書·藝文志》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而無《傷寒論》書名,後漢書亦無《傷寒論》記載,是說漢代尚未見《傷寒論》書名。一些考證資料更證實,張仲景在世時未曾用《傷寒論》名書,如皇甫謐出生時張仲景尚在世,可以說是對張仲景最知情者,其在《甲乙經·序》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稱其書為「論廣湯液」,中國古代無現代專以標明書名的符號,只能從字詞涵義來分析判定,「論廣湯液」或許即其書名。清·姚振宗在《漢書·藝文志條理》記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下云:「按後漢張機仲景取是書論次為十數卷。」又在「張仲景方十五卷」下註:「按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引皇甫謐曰: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按漢志經方家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仲景論定者,蓋即是書。」對此,民國時期楊紹伊有較詳論述:「據士安言,則仲景前尚有任(伊)聖創作之《湯液經》。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湯液經》初無十數卷,仲景廣之為十數卷,故雲《論廣湯液》為十數卷,非全十數卷盡出其手也。茲再即士安語而詳之,夫仲景書,既稱為《論廣湯液》,是其所作,必為本平生經驗,就任(伊)聖原經,依其篇節,廣其未盡;據其義法,著其變通。所論廣者,必即以之附於伊經各條之後。必非自為統紀,別立科門,而各自成書。以各自為書,非惟不得云『廣』,且亦難見則柯,勢又必將全經義法,重為敷說。而仲景書中,從未見稱引一語,知是就《湯液經》而廣附之者」。這裡的記載,是說張仲景寫書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在《湯液經法》的基礎上整理補充,同時說明了所寫之書未稱《傷寒論》,而稱《論廣湯液》。

楊紹伊《考次伊尹湯液經序》中謂:「叔和撰次惟據《胎臚藥錄》、《平脈辨證》二書,廣論原本殆未之見,」不但證實了王叔和一生曾三次整理仲景著作,但未見張仲景原著,更證實張仲景未曾用《傷寒論》名。叔和所以未得見廣論原本者,其故孫思邈已言之,《千金方》云:「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此語即道明所以未得見之故。夫以生於西晉之王叔和,去建安之年未久,且猶未得見原書,足征仲景廣論遭此一秘,始終未傳於世而遂亡,幸有《胎臚藥錄》紀其梗概,此孤危欲絕之《湯液經》論賴之以弗墜,此其功自不在高堂生、伏生下。據其篇中載有廣論之文,知為出自仲景親授,名《胎臚藥錄》者,胎,始也;臚,傳也,意殆謂為廣論始傳之書也。」由此可知,王叔和三撰仲景書時,只見到仲景的《胎臚藥錄》,而未見《論廣湯液》,更未見《傷寒論》書名。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