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結構

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其中《黃帝內經》學術體系是其關鍵。《黃帝內經》主要圍繞人的健康、疾病進行闡述,形成了有關人的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知識和理論,而這些知識和理論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的滲透與影響,它既是醫學理論形成的基礎,也是《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結構主要包括醫學理論和醫學基礎兩部分。

醫學理論

黃帝內經》學術體系醫學理論的內容,基本上可以由歷代醫家對《黃帝內經》內容的分類來概括。在分類研究《黃帝內經》的諸注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唐代楊上善《太素》分19類,元代滑壽《讀素問鈔》分11類,明代張介賓《類經》分11類、李中梓《黃帝內經知要》分8類,清代沈又彭《醫經讀》分4類,雖繁簡精粗不同、類別間有出入,但大體可以概括《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的內容。經過繁簡修合、綱目條貫的整理,主要內容如下:

藏象:是研究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是《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核心。「像」,指外在的生命現象,既包括有形可見的軀體肢節臟腑血脈的形象及其動態變化,又包括各種無形的生理、精神現象;「藏」,是指藏於體內有形、無形的臟腑、經絡、精氣神及其永不休止的活動。藏象學說的內容主要包括臟腑、經絡、精氣神。同時,人的活動與天地自然、社會人事密切相關,因而人們在探索人體生命活動時,又將它們聯繫在一起進行研究,因而也成為藏象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疾病:論異常的生命活動,有兩部分內容:一是病因病機。病因即生病的原因。病機是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轉歸的機理和規律,其內容包括發病、病理、傳變等。其中的病理,主要論述病變的機理,如表裡出入、寒熱進退、邪正虛實等的具體病變機理。二是論疾病的概念、分類及其臨床表現,即病證。《黃帝內經》論疾病多以「疾」、「病」、「候」表述,個別之處提到「證」,與候同義。《黃帝內經》論疾病重其整體機能異常和階段變化性質,後世概括為「證候」,體現了中醫學疾病學理論的特色。

診法:論疾病的診斷方法,包括疾病的診斷原理、診察方法與判斷法則。《黃帝內經》深刻地闡述了中醫的診病原理,主要是創造性提出望聞問切與四診合參的直觀察驗的疾病診察方法。此外,在疾病判斷法則方面,《黃帝內經》的特點是以「審察病機」為中心的審機論病,並體現在疾病的臟腑分證、經絡分證、病因分證等,實為後世「證候診斷」之源。

論治:《黃帝內經》除了闡述天人合一、心身一體以及治未病等治療思想外,主要闡述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治療原則,是指導治法、療法的準繩和法則,如治病求本、調節陰陽、因勢利導等。治療方法又有無形的方略技巧與有形的處理措施之別,前者稱治法,如解表清裡、理氣活血等;後者稱療法,如藥物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精神療法等。《黃帝內經》記載了多種療法,並論述了它們治病原理、使用方法與宜忌等。《黃帝內經》論治內容豐富,形成了完整的論治體系。

養生:即頤養生命,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無病之攝養,目的是健身緩老與防病。在對疾病和衰老的認知基礎上,《黃帝內經》確立了「治末病」養生思想,並提出外以避邪、內以養正的原則和多種養生方法,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養生學說。二是病後康復。

以上內容,未將陰陽五行與運氣學說包括於內。陰陽五行,是戰國秦漢占主流的哲學,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在《黃帝內經》學術體系之中,它雖然含有具體的醫學內容,但其主要作用也是論證和規範醫學知識與理論的方法學工具,因而未列入醫學理論,而是將其劃歸於醫學基礎的哲學部分。運氣學說,不僅討論氣候變化規律同生物生存、人的生理病理關係,也探索論治、方藥原理與原則,還富含藏象、病機、病證、診法與攝生等內容,屬於綜合性理論,宜作專題研究,非醫學理論固有組成部分。

醫學基礎

《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醫學基礎,無論其固有內涵、表述方式,還是其研究方法、形成過程,廣泛涉及中國古代傳統科學的各個領域,主要包括哲學、天文曆法、氣象學以及社會學等。

哲學:在戰國秦漢時期,科學技術處於萌芽時期。在醫學領域,對於動物和人體器官、組織,即使解剖也難以完全瞭解其機能,更難以將實質器官、組織與生命現象完全結合起來,醫學研究只能在日常生活和醫療實踐基礎上,借助自然哲學進行,因而精氣、陰陽、五行等學說,不僅成為《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方法學基礎,滲透到中醫理論的各部分,而且還借助其哲學術語表述醫學概念。具體而言,哲學的作用,一是引導醫療活動的指向,賦予醫學觀察和醫療實踐以特定內容;二是約定醫學概念獨特內涵及其表述方式;三是建立推理體系、理論模型。

天文曆法、地理學、氣象學:人生天地之間,氣交之中,在廣泛的時空條件下受著自然力量的制約,因而人類必須瞭解自然、把握自然,進而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服務;同時,中醫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的建立、發展和成熟,也有賴於其他學科,成為醫學理論形成和建立的基礎。

社會學:《黃帝內經》中許多篇章闡述了古代社會與醫學起源、發展情況。隨著社會發展,私有制的建立,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增多,疾病也漸致複雜,單純的湯液醪醴不能適應臨床需要,於是發展成為多種劑型、多種治法。此外,《黃帝內經》還有大量社會經濟狀況、風土習俗、人情心理以及社會地位變遷等及其與疾病關係的記載,並貫穿於病因、發病、診斷、治療、養生諸學說之中。它將人與社會生存環境的失調作為重要致病因素,豐富了中醫病因學理論;它重視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糾正社會性致病因素,並以此作為疾病防治的重要原則,完善了中醫學疾病防治理論,為中醫學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農學、數學、物候學等,對《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的形成均有著重要影響,也是其學術體系形成的基礎。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