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發展之困

成為各種中醫適宜技術、傳統技法被「市場」拋棄的根本原因。

很多中醫院掛中醫的牌子,干西醫的活兒。在各級中醫院中,規模發展快、經營效益好的,往往中醫特色少;而中醫特色較濃的,大多經營效益不好。

醫院不回歸公益性,中醫功能會越來越弱。建立一套符合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解決好中醫院「吃飯」的問題,才能消除醫院逐利的傾向,保證公益性的回歸。

傳統療法難覓蹤影

「傳統中醫技術簡、便、驗、廉,對患者有利,但醫院卻賺不到錢。」說起中醫院中醫功能弱化,山東省寧陽縣中醫院院長白福慶「很糾結」。

「理療科主要治療頸肩腰腿痛病人,醫生20人,每月的收入在4萬~5萬元,每年總收入約60萬元,僅能維持運轉。如果全成本核算,這種科室一定賠錢!」白福慶說,而神經外科醫生4人,病床整天滿滿的,年收入在300萬元以上。

在寧陽縣中醫院,介於手術、非手術之間的適應症正在遠離中醫,轉為採用西醫治療。據統計,2011年該院採用小夾板治療的共112例,小夾板、針灸、推拿等中醫非手術療法,年總收入為170萬元,占總收入的14%;而西醫收入為500萬元(包括CT、B超等輔助檢查)。

儀器檢查值錢、藥品值錢,而對非藥物、非手術療法收費太低。這成為各種中醫適宜技術、傳統技法被「市場」拋棄的根本原因。小兒推拿治腹瀉,推拿半小時,醫生累得滿頭大汗,只能收20元;可吊瓶就不一樣了,同樣的療效收個二三百元也不多;甚至一卡車中藥材(飲片)「賣」不過一個起博器。

火療等傳統療法越來越難見到了。白福慶舉例說,中醫適宜技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針灸、推拿。按針收費,真正體現技術水平的手法行針,一次才12元,8根針以上的才收20元;而通電的就貴,每次15元。

「使用中醫適宜技術的土壤沒有了,中醫院怎麼能長成大樹?整個支持系統沒了,勢必造成很多業務慢慢萎縮。」談起自己熬膏藥的經歷,山東省中醫院骨科專家華文雅先生滿臉無奈。一位肱骨幹骨折患者,一年多不癒合。華文雅費了很大勁找齊了藥材,又發現熬藥的地方找不著,拿著藥鍋圍著醫院轉了一圈,最終用傳達室的電爐子熬了一些外用接骨膏,當時就給患者貼上了一貼。過了一段時間,患者告訴他:骨頭長上了!

「一些外用的膏藥需要40多味藥,可好多藥材已經沒有了。如何開發替代藥材,沒人管也沒有人問,更沒有人去研究。關鍵是不賺錢!」華文雅苦笑著說。

山東省某縣中醫院,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80人,中醫藥人員只有36人,成了「西醫為主」。每年醫院管理都因此扣分,後有50多人參加「西學中」班,才達到相關中醫院考核的標準要求。一位業內人士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很多中醫院掛中醫的牌子,干西醫的活兒。在山東省各級中醫院中,規模發展快、經營效益好、成績「輝煌」的,往往中醫特色少;而中醫特色較濃的,大多經營效益不好。

「弱勢群體」咋生存

「西醫院能幹的,中醫院也可以幹。」蒙陰縣中醫院院長胡乃珂認為,中醫院應突出中醫特色,但也要在西醫支撐下,突出慢病治療特色,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身,贏得患者信任。

今年3月一個週末的凌晨,沂南縣一位患者,因在京滬高速公路上遇車禍,造成肝臟破裂,導致休克、昏迷,被送到蒙陰縣中醫院,經急診科手術搶救成功,治癒出院,為中醫院在當地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回顧這件事,胡乃珂說:「如果完全用中醫,沒有這種搶救能力,群眾就不認可。長此以往,中醫院就很難維持生存!」

儘管中醫院發展西醫這種觀點在業內一直存有爭議,但這種現實很難改變。因為,生存是第一位的。當院長,必須先考慮吃飯,再考慮發展。

中醫功能弱化,非手術、特色療法不突出,中醫院成了「弱勢群體」。白福慶認為,政府投入不到位,人才斷層,基礎設施落後等深層次的矛盾已經顯現出來。中醫要發展好,首先要吃上飯。公立醫院主要精力不應該放在掙錢上,但是要推適宜技術,又掙不到錢,職工工資誰來發是個問題,財政撥款連醫院收入的5%都不到;同職級醫生跟縣醫院比,工資相差30%。職工待遇低,帶來了人才的流失。「每年走五六人,這幾年共走了30多名業務骨幹。」

中醫發展該糾偏了

「不怕中醫院發展西醫,關鍵是擔心把中醫簡、便、驗、廉的優勢丟掉了。」胡乃珂呼籲,中醫發展已到了該糾偏的時候了,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保證中醫技術、勞務價值的體現。

白福慶認為,醫學發展的目的和宗旨是什麼,這值得反思。其終極目的是讓患者少花錢、少痛苦、治好病,而不是醫院掙更多的錢。

弘揚國粹,發展中醫,讓祖先留下的遺產傳承下去,這並非哪個部門的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寧陽縣衛生局副局長王統領認為,近年來,關於中醫各個層面 「喊」的東西較多,而現實卻沒有大的改觀。寧陽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中醫業務開展算好的,但業務收入不好。2010年寧陽縣中醫院代表全省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驗收,但其經營狀況並不理想。

如何讓這一代中醫人幹好中醫的活兒,把現有的隊伍穩定住很關鍵。一位中醫主任醫師認為,先有人干,才會有人才,當代中醫人如何幹好活兒是關鍵。只有把隊伍穩定住,中醫才能發展。如果連幹活兒的人都沒了,也無從談人才了。醫生收入和付出的勞動需要有個心理平衡的支點。中醫成長過程漫長,遠比西醫漫長得多,若干年的心領神會、潛心琢磨,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理應得到相應的回報。

醫院不回歸公益性,中醫功能會越來越弱。白福慶認為,中醫的特點是簡、便、驗、廉,也是解決「看病貴」的途徑之一。建立一套符合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解決好中醫院「吃飯」的問題,才能根除醫院逐利的傾向,保證公益性的回歸。

「什麼時候院長不需要考慮掙錢,醫生不考慮多開幾個CT了,中醫『國寶』的價值也就顯現出來了!」白福慶認為,中西醫並重,揚長避短,各取所長,是未來中醫院發展的方向。如因功能性腸胃炎長期腹瀉的病人,用傳統的按摩、艾灸治療,效果非常好,三天見效,無復發,總費用最多不會超過300元,而且這種治療還是綠色治療,副作用小,「肯定有市場!」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