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熱病符合少陰病發病規律

目前中醫對埃博拉出血熱病尚沒有治療經驗可談,但是在歷史上,中醫曾多次參與「出血熱」疫情的控制與治療,並獲得良效。從發病表現上,埃博拉符合《傷寒論》中的「少陰病」發病規律。臨床初步可以分為四期:

一是發病初期,少陰太陽並病,發熱,惡寒,極度虛弱,頭痛,肌肉疼痛,咽喉疼痛,重症患者可出現神志改變,如嗜睡、譫妄等症狀;符合《傷寒論》第281條表現,治療上可用麻辛附子湯為主。對於「全身疼痛」,可參考305條「附子湯」;「咽喉痛」可選用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等。

二是吐利期,少陰太陰並病,嘔吐,腹瀉,符合《傷寒論》第283條記載,治療上可選用黃連阿膠湯;但臨床還需兼顧「陰火」,即濕熱毒邪內閉傷及元氣,陰火下溜者也可用東垣補脾胃升清陽瀉陰火湯。

三是出血期,少陰太陽蓄血並病,各種出血症狀,符合《傷寒論》第293條記載,治療上可以選用桃花湯。兼有太陽表證者,又可參用膀胱蓄血之桃核承氣湯證及膀胱蓄水之豬苓湯證。

四是厥脫期,少陰厥陰並病,可出現低血壓、休克等,可並發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臟器受損,其中「手足溫者」預後較好,符合《傷寒論》第287條表現。休克早期多為四逆散證,休克後期多為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證,見有「腹脹、不大便者」,可急下存陰;脈微澀不至,當灸之,我國著名的針灸學家周楣聲教授的《灸繩》多有發揮,也可參考。

總之,在臨床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其中「固太陽少陰邪可愈,強太陰邪不內傳,養少陰命可保」自當參考;治療上還當注意:「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第294條)另外,《溫熱論》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包括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犀角地黃湯又當酌情考慮。埃博拉出血熱目前為止主要呈現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熱帶雨林和東南非洲熱帶大草原,「熱毒」、「濕氣」又當兼顧,性味組方時可參《內經》「歲宜鹹以耎之,而調其上,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洩之」。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