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方證運用四則

腹診乃為中醫四大診法「望、聞、問、切」中切診的內容,在七版教材《中醫診斷學》中屬於按診的內容。七版教材對按診定義為:按診是醫生用手直接觸摸或按壓病人某些部位,以瞭解局部冷熱、潤燥、軟硬、疼痛、腫塊或其他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關於運用腹診法診查疾病,早在《內經》、《難經》中就有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靈樞·百病始生》說:「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難經·五十五難》 說:「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為《傷寒雜病論》」,將腹診與方藥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了腹診辨治疾病的先河,如《傷寒論》第138條言:「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說:「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此後歷代醫家各有發揮,或有專篇論述。

《傷寒論》第318條言:「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方本為陽郁厥逆而設,但臨證厥逆者少,究其病機乃為肝氣鬱滯,陽氣受遏。氣滯不暢則見腿喜敲打,敲打以疏通氣滯。肝「在聲為呼」,肝氣鬱滯而喜呼喊。李士材在《醫學入門》又謂「肝與大腸相通」,肝氣鬱疏洩不暢而致大便有不淨感。氣滯發展進而現陽郁之征,陽氣不布則惡寒,陽郁蓄久則化熱,導致往來寒熱,熱甚則迫津外洩,故呈陣發性汗出,熱擾心胸則心悸,活動時陽氣得伸故心悸反而減輕。劉保和結合這些症狀,同時抓住腹直肌壓痛這一主症,辨為四逆散證而得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