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黃帝內經》身體觀範式(下)

研究《黃帝內經》的身體觀,不能脫離《黃帝內經》誕生時期的語言環境,也不能脫離產生那一語言的時代思想潮流。這裡的「身體」包括了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身體」指血肉形軀之身,廣義的「身體」則是統攝了形、神、氣、志,是生命整體。《黃帝內經》的身體觀有以下四個範式。

以氣為根本的身體

氣,原本是文化哲學概念。在哲學意義上,它具有物質含義。正因為如此,醫家把它作為建構中醫學理論的工具。醫學家們認為,人的身體是由氣構成的,人的身體功能也是氣,形成了以氣為根本的身體觀。

「氣」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雲氣也,象形。」其原始的意義為雲氣、煙氣、霧氣、風氣、寒氣、呼吸之氣等氣體狀態的物質。由這些直接感受到的物質昇華發展為哲學上的氣,又發展成為氣論,如精氣論、元氣論、氣一元論等。氣是中國傳統哲學和科學的初始概念,也是貫穿中國學術發展的主要範疇。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各種氣名271類,2997個。從生命活動、病因、病機、證侯,到藥性、治法、養生,無不貫穿著氣的理論,並堅信「善言氣者,必彰於物」的理念。

物質之氣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氣是構成自然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氣是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物質顆粒。人是自然的產物,是天地之氣運動變化而產生的。《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就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論述。《黃帝內經》認為,氣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分為陰氣和陽氣兩大類。《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指出:「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天和地就是整個自然界,由氣構成的天地自然是物質性的客觀存在,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界本身的產物,都是以氣為基本構成元素的。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指出:「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還指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因此,身體及其生命活動,以及萬事萬物都是秉承天地陰陽之氣的和合作用而產生的。

功能之氣 《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像變,其致一也。」《素問·六微旨大論》也指出:「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這些論述,指出了氣的運動屬性,強調氣的運動是氣的本性,萬物的變化源於氣的勝復。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都靠氣的推動,氣是維持人身體正常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同時又是推動人體各器官生命活動的動力。此外,人的感覺、思維、情志等精神心理現象,也是氣的運動所產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說的「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強調的就是精神意識是物質運動產物的觀點。

病證之氣 《黃帝內經》的時代,對於致病因素的認識是用「邪氣」這一概念來概括說明客觀存在的致病因素。邪氣是一種「氣」,極其細微,人的肉眼無法看到,如《靈樞·賊風》所說的那樣:「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似鬼神。」這也說明了「氣」無形的特點。但「氣」又是真實存在的,氣的充沛與否、氣的運行是否正常協調將導致身體的病理變化。倘若氣有虛實,或運行失常,整體或部分臟器的機能活動減弱或者出現障礙,易為邪氣所侵而產生疾病。

陰陽同體的身體

陰陽學說是先秦兩漢時期宇宙論的重要理論框架,它也成為當時醫學實踐的指導性原則。《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篇》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用陰陽的概念命名了身體。

以陰陽命名身體 《黃帝內經》從陰陽角度來分析身體,把身體內外表裡都用陰陽來命名區分。如男為陽,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上身為陽,下身為陰;人體表皮為陽,皮下為陰;身軀為陽,內臟為陰。內臟又分五臟六腑,五臟功能在於藏,為陰;六腑功能在於傳輸,為陽。心理情緒上,激動、興奮為陽,悲觀、低落為陰。病症上,發熱為陽,惡寒為陰;亢進為陽,衰減為陰;機體為陰,功能為陽;血為陰,氣為陽等等。《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云:「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也就是說,自然界雖然變化萬千,「萬之大不可勝數」,但其根源在於一陰一陽。根據這樣的推理,《黃帝內經》呈現了以陰陽命名的「黃帝的身體」,這是被稱為陰陽同體的身體,這裡陰陽只作為邏輯和關係的概念,而沒有作為象徵性的功能來表達。

以陰陽解釋生理病理 宇宙萬物,在陰陽關係上處於自然平衡狀態,要保持人體健康,主要就是調理陰陽,使之平衡。中醫的診斷是通過望、聞、問、切所得到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辨別陰陽關係,作出診斷。身體疾病的產生也是分陰陽的,病的外因為陽,內因為陰。病機千變萬化,但無非陰陽失衡,治病就是調理陰陽,使之平衡,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具有五行屬性的身體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也是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它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性質的物質構成的,他們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導致了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和普遍聯繫。《黃帝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到醫療實踐上,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解釋生命活動、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法則。

中醫的「藏象學」,即人體的內臟與全身各部位表象的相應關係,從外表的症狀可以診斷內臟某一部位功能發生了什麼變化。而內臟與五行是一一對應的,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行理論解釋了五臟各系統之間的動態關係,強調的是功能而非解剖結構。這讓我們看到,考察身體的存在和結構特性,必須遵循五行生剋的道理,才能找到掌握和控制這些複雜系統的途徑。

以經脈貫通的身體

先秦兩漢時期,通過陰陽五行學說,人們構建了當時人關於世界圖景的理論框架,世界被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之間形成了一個循環互動的大系統。對於身體的研究,當時的人認為身體也是以陰陽五行為系統的一個小宇宙,並以自然界的十二經水來類比人身的十二經脈。

《黃帝內經》認為身體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由經絡聯繫起來的。人體主要經脈有十二條,稱為「正經」。十二經脈首尾相連,形成了一個循環系統。十二經脈所構成的循環系統,把五臟六腑與人體外表聯繫在一起,把五臟、五官以及全身各部位聯繫起來,這對於人體疾病診斷、針灸治病都有指導意義。除了十二經脈外,還有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等,他們各自構成局部網絡系統,形成小循環。經脈學說反映了《黃帝內經》注重系統性、整體性的特色,在幾千年的養生和治病實踐中得到驗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