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應適當後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是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術界的一種文化思潮,從對現代主義的繼承與反叛,對工業化文明和現代科技的反思,對西方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在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和解構,轉而注重非理性(相對於現代主義的理性至上)、相對性、渾沌性、系統性、複雜性、協同性、自然性、個體性、多元性等。後現代主義和中醫在許多方面不謀而合。筆者試圖用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來重新闡釋中醫,思辨中醫的科學性與現代化、西化、中西醫之異同與結合、中醫的未來發展等中醫界內經典命題。

  中醫後現代化

「中醫後現代化」是對「中醫現代化」的繼承和反思,是試圖把具有後現代特徵的前現代的中醫發展成後現代醫學。「化」是變化過程,中醫後現代化這個過程包括但不止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去現代化結構(如按西方方式構建的中醫教育、科研和醫院體系),尤其是擺脫現代主義的唯科學主義的糾纏:中醫教育需加強哲學和文化教育,減少西醫課程,加強中醫與中藥的聯繫,減少專科設置,加大師承教育的比例,加強臨床經驗積累,培養中醫藥全科醫生;科研需從宏觀上調整動物實驗研究所佔比例,加強臨床循證研究和臨床經驗提煉,建立中醫自身的標準,加強中醫哲學和文化研究,發掘中醫的「核文化」,繼承發展基礎理論,重視經典和古代醫案的傳承和應用;中醫院注重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以擴大中醫的創收效益,減少以西醫診療獲得短期效益的行為,減少專科設置,發揮中醫整體治療優勢;從國家層面改革醫療體制,使中醫全科醫生進入社區醫療,並使中醫在社區發揮保健養生的作用。

第二,批判地引入現代科學和後現代科學對中醫進行可行、可持續的發展,審慎而積極地進行中西醫結合,使中醫發展成為以中醫為本的後現代醫學,如:引入複雜科學、系統論、生態醫學等概念對中醫理論和實踐進行發展。

第三,重視中醫作為諸多「話語」中的個體性,即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內涵:保持中醫的專業術語及其文化內涵,改革中醫行業標準使其更符合中醫自身規律,發揮中醫的本土文化優勢加強在民眾中的宣傳。

第四,尊重中醫的複雜性和渾沌性,適當「返魅」:改變「唯科學主義」的觀念,肯定和允許現代科學尚不能解釋的中醫理論和療效的存在。

第五,反後殖民主義,抵制西化:從國家層面大力支持發展中醫,適當保護和扶持中醫院和中醫相關機構,為中醫教育量身定制培養方案,與高中教育接軌,給與就業扶持。

第六,回歸中醫的普世價值:提倡醫療行業返璞歸真,濟世救人,天人共存。「化」作為「文而化之」的「化」,對像包括至少3個層次:一是化政府,更新觀念,促進中醫相關科研、教育和行醫的體制改革;二是化群眾,改變對中醫的理解和態度,合理運用中醫進行養生保健和治療,把中醫化為生活方式,培育中醫生存的土壤;三是化中醫業內人士,清醒和堅定認識,對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中醫應該適當地後現代化,因為中醫必須與時俱進;而現代主義對中醫的發展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後現代化。現代主義的弊病在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中已得到深刻反省,我們可以吸取經驗教訓防止其在中國重蹈覆轍。

  中醫後現代化的意義

「後現代主義最突出的特點是對世界知覺方式的改變」。後現代主義思維為扭轉思維定式,解決中醫界內的經典命題提供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新思路。

1、中醫科學性的重新定位:去「唯科學主義」

中醫是被「構建」的另一種範式。中醫是在中國文化和歷史社會中「構建」出來的,作為一種範式應該具有和西醫同等的地位。中西醫的差異根植於所從屬的文化類型、信念、價值觀和方法論的不同,他們之間並非只有是與非的關係,他們具有不同的解釋力,為我們瞭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觀察方式和視角。因此,用西方現代主義的「科學」來作為中醫的評價標準是不恰當的。以機械論、還原論為代表的現代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無法包容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其衍生的中醫學知識系統,這兩者是平行的、不對等的。「中醫是否科學」是一個本身有認識論錯誤的偽命題。費耶阿本德指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不僅是人為的,而且對知識的進步也是有害的」。近百年來中醫界在此問題上的掙扎該結束了,我們應該理智地把精力放到自身的發展上去。

消除簡單的二元對立。現代主義科學以經驗主義為基礎,認為用客觀的方法可以使觀察者得到永恆的客觀真理。在這種認識觀中隱含著主客二元論,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事實與理論是分離或對立的,事物要麼是符合「客觀真理」的要麼就不是。這種科學觀在西方科技發達國家已引起質疑和反思。後現代主義提出超越二元論的局限性,把知識和真理的形成看成是社會互動的結果,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觀察的結果是二者的結合。中醫具有典型的主客體融合的後現代特徵,以遵天道、合人道、天人合一的觀念為突出表現,人與天是互感共通的,肉體和精神是一體融合的,「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這其中有顯而易見的文化根源:莊周夢蝶中的我亦蝶、蝶亦我的主客體模糊性,釋家的「無我」提示著對主體性的超越,道家所說的「道無處不在」揭示出主客體的通融一致。中醫的這些後現代特徵是可貴的,應予尊重和發揚。

2、中西醫的異同與結合

中西醫學是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並行的兩種範式,沒有孰高孰低,各有其長,各有其短。兩者有基本相同的對象,都是人的健康與疾病,不同的是認知和闡釋的方式。自從19世紀50年代以後西醫進入中國並產生重要影響,中醫界在中西衝突困境中的姿態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保守復古和中西匯通。保守復古必然是行不通的(但其主張的對經典的尊重和傳承是必須的),中西匯通的本意是好的,但在怎麼匯通上卻是至今爭論不休、沒有定論,而且走了不少彎路。個人認為,作為兩種具有文化特異性的醫學範式,目前的中西醫從理論層面(認識觀和方法論)是不可能融合的,這如同語言的不可翻譯性;目前可行的是中西醫在臨床層面的結合,而且效果矚目(但還存在療效評判標準西化等等問題);從長遠看,中西醫終究會結合的,這需要西醫和中醫各自不斷發展,各自突破自身的一些缺陷,將來到達一定階段的時候才可能出現一種新醫學。但在那之前,目前當務之急是把握好原則性,避免在中西會通的大旗下做著中醫西化的蠢事,還沒匯通就把自己先消滅掉了。

3、後現代主義對價值的肯定和回歸

現代主義科學觀認為科學系統是不受外部價值觀影響的,只遵守客觀的邏輯規則或事實原則,因而科學知識對所有對象都是普遍成立的。現代西醫學由生物醫學發展而來,秉承的也是典型的現代主義價值觀,即對人的等效的適用性。然而事實證明,西醫學也是要受到文化價值的擺佈的。對現代西醫學的反思直接為後現代主義觀點提供了證據:科學既包含理性又包含非理性的價值。任何研究只有與認識主體的目的相關聯才能把握對象,因此,科學過程包含事實和理論、行為與價值、認識與人性的統一,科學的基礎不僅有事實,應該還有價值。

中醫在這一點上先天地顯著不同於現代西醫,即中醫包含價值體系。中醫對「上工治國,中工治人,下工治病」的劃分提示著傳統中醫的價值是包含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遵天道合人道的理想等普世價值的。而且中醫的人道關懷還體現在中醫所提倡的養生或養病不僅僅是醫療保健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滲入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這是人類生活的最基礎的部分,而這些日常細節也正是最體現對人來說至關重要的生活價值、文化意義和社會綱常之處,而且無時無刻不忘天人合一的大智大愛。這已超越了現代主義簡單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後現代的人與宇宙的主客融合、生態共存,這或許才是哲學和科學的終極目標。這亦是中醫後現代化的根本。

《道德經》說,「大道周行」,「大曰遠,遠曰逝,逝曰返」,「返者道之動」。筆者樂觀預見未來的醫學在這一點上必然是與中醫一致的。

  中醫後現代化也要把握分寸

人的認知是有限而又不斷發展的,通過反思獲得新的思想。沒有任何一種思想能完整說明世界,指導人類的行為。後現代主義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對現代主義的理性進行的理性反思,反對過分的對客觀的強調,立場明確地拔高非理性的地位,尊重主體和價值,但同時也具有流於主觀唯心主義的風險。所以中醫後現代化也要把握分寸,揚長避短,避免極端主義。後現代化是對現代化的補充和超越,用以避免中醫現代化中顯而易見的錯誤。這個適度的後現代化並無意否認客觀實在而完全顛覆現有的知識體系以及道德體系,更不能成為任意扭曲事實或失德的借口,其目的是友善而熱誠地指出不要迷信現代主義,為中醫發展拓開另一些可能性。

以上冗述良多,筆者希望能對中醫後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揭示一二,拋磚引玉。後現代主義在西方已經影響了半個多世紀,也幾乎同步地引入中國,但一直未形成氣候。中醫之所以被爭論良久、幾度廢存,與後現代主義思想在中醫學界和中國民眾中的薄弱不無關係。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