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為何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堪稱中醫思維的高度概括,那就是《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的「治病必求於本」。但是具體而言,「本」謂何也?

本,此指陰陽。因為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陰陽的失調,所以,「治病必求於本」,意為陰陽為自然萬物之本,人為萬物之一,疾病亦本於陰陽,故當求陰陽之本而治。

人的健康標準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素問·調經論》提出的「陰陽均平」、「命曰平人」,《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人體陰陽和諧平秘,則健康無病;陰陽失調逆亂,則百病叢生。所以古人在治療疾病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使人體失調的陰陽氣血恢復至和諧平秘狀態,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診斷上診察陰陽的失調狀況,在治療則重視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故此句從哲學的高度提示了治療疾病的總則,即以調節陰陽為治療總綱。

就人體而言,這裡的「陰陽」到底指的是什麼?後世醫家針對此句,又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對「治病必求於本」的內涵加以深化,這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及臨床具體運用很有幫助。

第一,腎陰腎陽為本。清·馮兆張在《錦囊秘錄》中指出,「本」應為腎陰腎陽。其云:「人之有生,初生兩腎,漸及臟腑,五臟內備,各得其職,五象外布,而成五官,為筋、為骨、為肌肉皮毛、為耳目口鼻軀設形骸,然究其源,皆此一點精氣,神遞變而凝成之也。充足臟腑,固注元氣者,兩腎主之。其為兩腎之用,生生不盡,上奉無窮者,惟此真陰真陽二氣而已,二氣充足,其人多壽:二氣衰弱,其人多夭;二氣和平,其人無病;二氣偏勝,其人多病;二氣絕滅,其人則死,可見真陰真陽者,所以為先天之本,後天之命。兩腎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學者僅知本氣,而不知乘乎內虛;僅知治邪,而不知調其本氣;僅知外襲,而不知究其臟腑;僅知臟腑,而不知根乎兩腎;即知兩腎,而不知由乎二氣,是尚未知求本者也。」認為腎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源,腎中陰陽二氣是否充足與和平關係到人的長壽、健康、病變、死亡,故提倡臨床治病當時刻注意調節腎之陰陽。

第二,脾腎為本。《靈樞·本神》在論述五臟虛實病變時明確提出五臟病變以脾腎為本的思想,該篇將五臟虛實所產生的病證表現分別列出,其中只有脾與腎的病變可以導致「五臟不安」。故《醫宗必讀》云:「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先天之本維何,足少陰腎是也。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維何,足陽明胃是也。胃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此說將「本」與先後天之本結合,從脾腎的重要性及治病必注重調理脾腎為據論之,亦有臨床指導意義。現臨床許多疑難雜症,如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疾病等從脾與腎入手來調治,正是此說的運用。

第三,脾胃為本。《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素問·玉機真髒論》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均說明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係到生命活動及生死存亡。因此,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臨床認識疾病、診治疾病均十分重視胃氣,常把脾胃虛弱作為多種疾病的根本,又將 「保胃氣」作為治療各種病變的重要法則,應該說與這一認識有關。

第四,八綱為本。《景岳全書·求本論》云:「或因外感者,本於表也;或因內傷者,本於裡也;或病熱者,本於火也;或病冷者,本於寒也;邪有餘者,本於實也;正不足者,本於虛也。但察其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萬病之本,只此表裡寒熱虛實六者而已。」張氏又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見這一觀點是從辨證角度論述求「本」思想,實質上把病「本」歸納為病性(寒熱)、病位深淺(表裡)、邪正盛衰(虛實)和疾病證候的類別(陰陽)四方面,即所謂八綱辨證。

第五,病因為本。《素問·調經綸》說:「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於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因此,《丹溪心法》以陰陽之邪立論。其云:「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病之原,不離於陰陽之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弗瘳者鮮矣」,這是根據病邪是病證發生之源,無源則病證無由以生而論之。

現今臨床對 「治病求本」的認識主要是指治療某些疾病時,必須要尋求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其根本原因進行治療,這也正是辨證論治的根本原則。總之,「治病必求於本」的原旨在於說明治病必須尋求疾病的陰陽變化之本,所以《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提出了「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著名論斷,後世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發揮,豐富了其內涵,對臨床運用也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應將諸者結合起來理解,以便更好地運用。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