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聖散由涼膈散加減而成

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防風通聖散出自「風門」,而涼膈散一方在「傷寒門」中。

涼膈散「以意加減,退表裡熱」。傷寒「發汗不解,下後前後別無異證者,通宜涼膈散調之,以退其熱。兩感仿此而已」。

在涼膈散方後加減中,有「咽喉痛,涎漱,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嗽而嘔者,加半夏半兩,每服生薑三片同煎;血衄嘔血,加當歸半兩、芍葯半兩、生地黃一兩;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去皮);風眩,加芎半兩、石膏三兩、防風半兩;酒毒,加葛根一兩、荊芥穗半兩、赤芍葯半兩、芎半兩、防風半兩、桔梗半兩……」

仔細分析一下,在涼膈散方證的基礎上,如果見有咽喉痛、嗽而嘔、血衄嘔血、淋、風眩、酒毒,選加桔梗、荊芥穗、生薑(或再加半夏)、當歸、芍葯、滑石、川芎、石膏、防風,即成防風通聖散方證(方中尚少麻黃、白朮兩味)。

涼膈散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方「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並宜服之」。

可見,涼膈散本為治療「積熱」之方,劉河間在此方基礎上隨證加用了部分分消熱邪之藥,即成防風通聖散。防風通聖散主治亦當為熱證。

劉河間之所以在涼膈散基礎上加用分消熱邪之藥,這與其學術主張有關。

劉河間在學術上提出兩條著名論點,即「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過極皆為熱病」。這裡所指的「火」和「熱」,都是由「怫熱鬱結」而成,治療重點不在於清火瀉熱,而在於使「玄府鬱結宣通,而怫熱無由再作」。故防風通聖散方中所用麻黃、防風、荊芥、薄荷、滑石等藥皆為宣通鬱結而設。

有趣的是,當劉河間用涼膈散演變出防風通聖散時,作為同時代的另一位大醫張元素也對涼膈散方比較有興趣,也加減出了一首新方,即加減涼膈散:「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見《此事難知》)

同為治療熱證,同以涼膈散方為底方加減,而兩方之「王道」、「霸道」之別顯而易見。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