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的鑒別方法

三稜,《本草拾遺》收載之,《本草綱目》列於草部芳草類。藥用其塊莖,為活血祛瘀藥,有破血行氣、消瘕止痛之功,多用於月經不通,積聚結塊,產後惡血,心腹脹痛諸證。三稜散、三稜煎、三稜丸等都是以三稜為主的常用成方。商品三稜有黑三稜與荊三稜的區別,而且藥材名稱與植物名稱適值相反倒置。一般商品藥材所稱的「荊三稜」,多系黑三稜科的黑三稜而言,是藥用正品;而藥材「黑三稜」,卻是莎草科植物荊三稜的塊莖,為地

來源 :1.黑三稜: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Sparganium stoloniferumBuch.一Ham.及小黑三稜S.simplex Huds.細葉三稜S.stenophyllum Maxim.的塊莖。商品習稱「黑三稜。」

2.荊三稜:為莎草科植物荊三稜Scirpus flaviatilis(Torr.)A.Gray的塊莖。

產地與分佈:

1.黑三稜:主產遼寧、安徽、江蘇及湖南。

2.小黑三稜、細葉黑三稜主產東北及河北等省。

3.荊三稜:主產東北三省及河北、河南、山東、甘肅等省。

鑒別要點 三稜藥用名為「荊三稜。」黑三稜的植物來源為莎草科荊三稜。兩者商品名稱與植物名恰恰相反,容易混淆,應注意區分。

三稜塊莖側扁圓錐形或卵形,有的頗似「鯽魚」狀。黃白色,有刀削痕及眾多點狀根痕。質堅體重,切面黃白色,散有不明顯維管束小點。味微甜而稍有麻舌感。

而荊三稜(泡三稜)塊莖類球形或圓錐形,狀若「烏梅」而稍大,黃白色,有刀削痕及殘存外皮。質輕泡,味淡。過去習銷東北、內蒙、河北、天津等地。

陝速鑒別 塊莖多加工削去外皮,乾燥品呈圓錐形,長3~5.5cm,直徑2~3.5cm,厚1~2.5cm。外表灰黃色,稍彎曲,上圓下尖,有刀削的痕跡,或有密集的點狀鬚根痕,橫向排列成環,側面有時呈脊狀外突出,凹凸不平,全形多呈稜狀。質堅硬而重,入水則下沉,極難折斷。斷面平坦結實,黃白色或灰白色,內側顏色較深。外皮與中央分為兩層,中央有不明顯的維管束小點。無臭,味甘淡,微有麻辣感。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